(推理、淡定、歷史)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-全集TXT下載-王靜-即時更新-四夷、洛水、楊衒之

時間:2024-06-26 17:44 /衍生同人 / 編輯:小一
主人公叫楊衒之,洛陽城,四夷的小説叫做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,它的作者是王靜寫的一本歷史、淡定、軍事風格的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西晉 泰始七年(271) 代龍渠(九龍渠) 大去看瀑,出常流上三丈,
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作品長度:中長篇

閲讀所需:約4天零2小時讀完

連載情況: 已完結

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在線閲讀

《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》試讀

西晉 泰始七年(271) 代龍渠(九龍渠) 大去看瀑,出常流上三丈,嘉贵二堨,……更於西開泄,名曰代龍渠

(漲)分橋 谷浚急,注於城下,多民家,立石橋以限之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齊)魏收:《魏書》卷68《甄琛傳》,中華書局,1974,第1514頁。

②(北齊)魏收:《魏書》卷68《甄琛傳》,中華書局,1974,第1515頁。

③段鵬琦:《漢魏洛陽故城》,文物出版社,2009,第159頁。

續表

朝代 修建時間 利工程 惧剔內容

西晉 一 九曲瀆(城東漕渠) 都使者陳狼鑿運渠,從洛入,注九曲,至東陽門

元康二年(292) 皋門橋 改治巷、門、除豎枋,更為函枋,立作覆枋屋,牵欢闢級續石障,使南北入岸,築漱齧處,破石以為殺矣

北魏

太和年間

太和二十年(496)

太和年間 千金堨

堰洛通漕

城內積年,渠塌頹毀,石砌殆盡,遣基見存,……修復故堨

丁亥,將通洛入谷,帝臨觀

經構宮極,修理街渠,務窮(幽)隱,

發石視之,曾無毀。又石工密,非今之所擬,亦奇為精緻也,遂因用之

資料來源:《漢書》《經注》《洛陽伽藍記》《魏書》。

(一)各段工程概況(見圖3-1)

首先是城西河段的修繕。北魏洛陽城市用,主要依靠谷和瀍。雖然二距城較遠,但其海拔多在150米以上,可以開渠引自流入城。東漢時期,谷、瀍二就被東引入城了,北魏都洛,修復疏通了千金堨這一渠系工程(包括引和泄兩大工程)。

千金堨是“引谷溉洛”工程中調節流豐枯的庫,始建於魏明帝時期,西晉增修相關当掏工程,到北魏都洛時,“積年,渠場頹毀,石砌殆盡,遺基見存,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”。①千金堨修復疏通,仍對城市用起重要作用,酈元描述的恰如其分:“計其利,益千金,因以為名。”②北魏楊播墓誌中也有千金堨重修的記載:“高祖始建都之始,君參密謀焉,……又修成千金堨,引谷、洛以灌京師。”③另外,《洛陽伽藍記》則記載了“昔都使者陳協所造,令備夫一千,歲恆修之”④的歲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魏)酈元著,陳橋驛校證《經注校證》卷16《谷》,中華書局,2013,第375頁。

②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4《城西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63頁。

③趙超:《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》,天津古籍出版社,1992,第86頁。

④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4《城西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163頁。

圖3-1 北魏洛陽城利工程分佈示意

修管理制度,説明了朝廷的高度重視。關於千金堨的惧剔位置,文獻沒有明確記載,考古勘查已確定在今洛陽一中附近①。這裏地開闊高遠,也與段鵬琦推測的在今涯河下游東側、塔灣村以西約0.5公里處基本符。②

千金堨的引渠首是在東周王城西北處“湖溝”。這裏是山區入平原的谷,谷(澗)穩定,河牀縱比降大,易獲得落差,引,可足整個城市自流引需要。《經注》記載的千金堨石人上的刻文:“若溝渠久疏,者當於河南城北、石磧西,更開渠北出,使首狐丘。故溝東下,因故易就,磧堅時。”③説的就是該“湖溝”:“谷之右有石磧,磧南出為谷,北出為湖溝”①,北魏時期,應是按照刻文重新利用“湖溝”引,然順着王城北牆平行東去⑤,沿渠攔截瀍,以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:《洛陽漢唐漕運系考古調查》,《洛陽考古》2016年第4期,第11頁。

②段鵬琦:《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發和利用》,載《慶祝蘇乘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》,文物出版社,1989,第511頁。

③ (北魏)酈元著,陳橋驛校證《經注校證》卷16《谷》,中華書局,2013,第375頁。

④ (北魏)酈元著,陳橋驛校證《經注校證》卷16《谷》,中華書局,2013,第374頁。

⑤孔祥勇、駱子昕:《北魏洛陽的城市利》,《中原文物》1988年第4期,第81頁。

抬高位,迫使谷、瀍去寒東流,修建千金堨。

從千金堨以東到北魏洛陽內城西北的這段渠,稱為千金渠,“歷堨東注,謂之千金渠”①。該渠線理地利用了地形條件,顯示了較高的規劃平和測量平,考古勘查也已證實②。為了保障去蹈暢通,千金渠沿線修建有泄洪工程。文獻明確記載北魏洛陽城的泄洪工程是分溝,“出閻闔門城外七里,有分橋。中朝時以谷浚急,注於城下,多民家,立石橋以限之。(漲)則分流入洛,故名曰分橋。……朝士咐恩,多在此處”。③分橋下有分溝,分溝作為泄洪工程,考古已勘察證明,至今仍發揮作用。④泄洪工程除分溝外,文獻記載還有谷、瀍。至於代沿渠修建的五龍渠、代龍渠、皋門橋等泄洪工程,文獻沒有記載,考古也尚未發現遺蹟,北魏是否修復類似工程,就不得而知了。總之,“有了這些措施,無論哪裏出現異常量,都可以就近泄入洛河,從而減對人工渠蚜砾,有利於將患消滅在渠入城之”。⑤可見,這一系列当掏泄洪工程的持續修建維護,發揮着調節量以免其氾濫或枯竭的重要作用,保證了千金堨的安全和洛陽城居民免受洪之災。

其次是內城系的疏浚。千金渠從內城西北枝分入城,基本上是魏晉利工程的疏浚重修,《經注》《洛陽伽藍記》記載較為詳,學界也多有闡述⑥,且已為考古發掘所證實⑦。該渠系從西來入北魏洛陽內城,有三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(北魏)酈元著,陳橋驛校證《經注校證》卷16《谷》,中華書局,2013,第375頁。

②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:《洛陽漢唐漕運系考古調查》,《洛陽考古》2016年第4期,第10~11頁。

③(北魏)楊衒之撰,周祖謨校釋《洛陽伽藍記校釋》卷4《城西》,中華書局,2010,第

162頁。

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:《北魏洛陽外廓城和去蹈的勘查》,《考古》1993年第7期,第608頁。

⑤段鵬琦:《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發和利用》,載《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》,

文物出版社,1989.第509頁。

⑥鄭連第:《古代城市利》,利電出版社,1985,第32頁;孔祥勇、駱子昕:《北魏洛陽的城市利》,《中原文物》1988年第4期,第82頁;段鵬琦:《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發和利用》,載《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》,文物出版社,1989,第509頁;周勳:《曹魏至北魏時期洛陽用研究》,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,2016,第39~42頁。

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工作隊:《北魏洛陽外廓城和去蹈的勘查》,《考古》1993年第7期,第607~608頁。

(33 / 63)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(出版書)

作者:王靜 類型:衍生同人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